为美玉烙上时代印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升专访

日期:2008-08-05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15997

    玉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白玉身价大涨,名家的玉雕作品也成为收藏家、投资客们关注的焦点。

    上海玉雕大师吴德升是玉雕界公认的顶尖大家,一直以来以人物和立体件见长,近年来,他的作品更是注重创新与探索。一块块美玉在他的雕琢下,有了时代的脉搏。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过朋友的介绍,我应邀来到吴大师的公司,终于和他有了面对面的交流……

    多年苦学打下扎实功底

    那是一栋座落在上海梅陇地区6层的标准厂房,吴大师的公司就在顶层。走进他的办公室,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除了文房四宝、太师椅、墙上的字画,最妙的是房里套“房”——那会客品茗的地方俨然是一间乡村茅草屋,蓬草、棕丝、竹椅、板凳跃入眼帘,似乎显示主人的质朴自然处世观和不同凡响的审美情趣。

    寒暄之后,吴大师捧出三件玉器和一叠照片,同时抱歉地说:“对不起,作品都留不住,我身边只有这几件参评国家级大奖的作品,其它的就只能看照片了。”接着,他给我说起一件件作品的创作 “故事”以及它们现在的去向。

    看了这三件参评作品和那些照片,我不由得赞叹——那芙蓉出水的贵妃、寒江独钓的渔翁、蓄势待发的骏马、神定气闲的罗汉、情感依依的“双骄”、振翅耍威的蟋蟀、游戏人间的济公,还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李白和侥幸逃出篾笼的蝈蝈等,真是美轮美奂,鬼斧神工。尤其是不拘一格的创作思路,巧夺天工的造型能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确实独具风格,叫人折服。难怪他受到业内如此热烈的推崇,被称为“开派”的人,而社会上众多藏家以能够收藏吴德升的作品为荣耀。

    吴德升在玉雕领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从艺经历、对玉雕艺术的理解以及艺术风格的形成等,自然是我所关心的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轻工系统为了解决工艺美术领域后继乏人的问题,下决心培养一批传统工艺美术的接班人。于是从中心城区各知名小学选拔了一批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到上海玉雕厂办的学校接受专门培养。吴德升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他同众多学生一起在学校接受严格正规的学习、培训,从学习素描开始,进而学粉彩、水墨、油画。日久天长,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为日后玉雕艺术的长足进步和不断地实践探索创造了条件。吴大师说,那时候条件差,但学生都没有娇气,都很刻苦、努力,全身心地扑在学习上,真是尝尽酸甜苦辣,取得成绩和进步。

    然而,在掌握玉雕艺术上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吴大师说,改革的春风,市场经济的大潮把一批不愿在旧体制下吃大锅饭的有志青年推向了社会,而他也就成了最早的一批“弄潮儿”,勇敢地接受市场的挑战。艺术市场、社会大众的评判和选择,成了吴德升玉雕艺术飞跃发展、日臻成熟并且逐渐形成“吴派”风格的强劲动力。
 
    回想这一段历程,吴大师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当初没有毅然决然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跌打滚爬,没有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索,我不会有今天,我的许多优秀的同仁们也和我一样,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可以说,市场是引领我们成长发展的又一位‘老师’”。

    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

    吴德升本人并不善于表达,但是他却通过他的作品将他对美的诠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葛中,他在努力的创新,在展示玉器艺术生命力以及捕捉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方面,他有着大胆的突破。一方面他的传统题材的作品,如“十八罗汉”、“济公”、“妙趣横生”等技艺纯熟,无可挑剔;另一方面他又借鉴西方雕塑中的夸张和立体感强的特色,将其融合进玉雕之中,创作出艺术人体这样一种全新的题材。“西方雕塑的形式很美,但若照搬到玉雕上,就会显得生硬。”于是,吴德升刻刀下的女子,便有了柳眉凤眼,上身略微偏长,臀部稍加夸张,腿步丰腴,纤足盈盈,透着浓浓的东方气息。

    交谈中,话题引伸到关于中西雕刻艺术风格异同问题上来。他解释说,中西雕刻艺术就其风格而言的确有较大差别,与绘画一样,一个强调写实,一个强调意蕴。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共同点,比如,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艺术表现,无论是处理块面还是处理线条,作为艺术家都必须用艺术手法处理阴阳、虚实、正反等矛盾关系,这样才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形成美。

    他指着那两件送评的《罗汉》和《贵妃》说:“线条不是越多越好,块面也不是越密越好,多少要恰到好处,才有空间立体感。”

    我边听边寻思,一个观点油然而生——过去封建时代从事手工艺术的人都被称为“工匠”,那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当时的手工艺术者都“作而不述”,没有创作的理念和思想,尽按设计者的设计依样画瓢。而今完全不同了,象吴大师那样一批人,他们受过严格正规的学习培训,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经历,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经验,市场经济的大潮推着他们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和创新,不断地催生着值得传世的经典作品。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而吴德升是其中的佼佼者,是在玉雕界引领潮流、开启风气的艺术家。

    谈到艺术创作的经验,吴德升大师谦虚地说,最重要的体会就是要把每一件作品都看成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不是可以不断复制的工艺品,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赋予作品各不相同的艺术表现,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因此我对每一件作品都‘用心’创作,尽管很累,但作品终究表现了我的感悟、理念和思想”。

    经他这么一说,我注意到,我所看到的照片以及过去历次玉展中,他的作品的确没有一件是一样的。他补充说,即便是同样的题材,比如同样是《仕女》,可以表现为“苗条美”,也可以表现为“丰腴美”;同样是《罗汉》,可以是“慈眉善目”,也可以是“龇牙咧嘴”,一切尽在变化中。

    继承传统  勇于创新

    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吴德升认为,最重要的是视觉美感。“玉雕设计的思维,有时要摆脱客观的自然物象,去寻找线条,组成立体效果和块面。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你会从中享受到形的美感,动势的节奏,线的意境,面的空间。使你的视觉感受,想象空间再次升华。”

    对于一件玉雕作品的价值如何判断,吴德升认为要看四点:第一,题材是否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第二,作品造型是否与所用的原料合拍;第三,工艺水品,即雕刻手法是否有个性;第四,所用的材料品质优劣。

    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不但要料好,设计更要好,正如吴德升所说:“中国的传统工艺讲究疏密关系,阳刚和阴柔的结合,线条的自然和流畅,犹如人的呼吸顺畅。要继承传统,更要有自我的独创艺术,力求摆脱平庸,追求新奇。”

    他认为,从事玉雕一定要因材施“巧”,也就是说要把握材料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制作。其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人们往往注意巧用材料的皮色和形状,却忽视了材质本身。“做黄玉、碧玉、墨玉与做白玉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做翡翠、做玛瑙、做水晶与做玉料没有什么不一样,这样不加区别的进行艺术处理,自然不会有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要因材施‘巧’,巧思巧用材料,以达到让各种材料都能产生最佳的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吴大师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玉雕创作要切入人的灵魂的观点:“自古以来,琢玉人的创作就在像在做梦。多少佳作,就像一首首无声的诗,一个个神秘的梦。只有把艺术的创作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琢玉技艺才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位玉雕大师的养成,需要经过多少玉材的耗损?多少前辈贵人的提携?还有他个人付出的黄金岁月?成本无法计量。但若这份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将一份生存所必须的职业,演变为一条追求艺术创造与生活结合的道路,心里止不住对艺术生命的热爱,相信艺术给他的回报也将是无比丰厚的……

     吴德升简介:

     1978年被选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
     1993年成立吴德升琢玉工作室
     2003年成立戴家祥德升玉雕艺术工作室
     2004年被评为全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
     200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抽象人体


十八罗汉


绝代双骄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新疆白玉的优劣鉴别(一)

下一篇: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肖勇:“金镶玉”是对运动员最好礼赞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