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仿古玉器的天地里驰骋—记扬州玉雕师黄斌荣

日期:2010-12-29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作者:苏长勇  

17161

扬州玉雕师黄斌荣
    中国仿古玉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代仿古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使作品既具有古玉的韵味,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受到了一些藏家的青睐。
在扬州玉雕界,做仿古玉的玉雕师并不多,黄斌荣是其中之一。
    作为出道较早的的玉雕师,黄斌荣的低调是出了名的。不事张扬,为人随和是大家对他的评价。而他自己也说,随遇而安是自己的处世原则。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他的作品总能给人以恬淡、素雅之感,在细细的品味中,总会读出一份宁静和悠远。
    业内人士指出,黄斌荣将古玉文化元素加以继承运用,融合当代审美观念及设计理念,继承创新,从认知到纯熟,从掌握到运用,在仿古玉雕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从玉器厂出来真正单干的,我是第一个”
 
    1980年,黄斌荣进入扬州玉器学校学习,从师老一辈的工艺师韩宏,学习随形雕。1983年,他被安排到扬州玉器厂仿古车间,开始了仿古玉器的制作。从此,他与仿古玉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仿古车间都是厂里挑出的精英,研究的氛围很好。在这里,我学会了仿古玉制作工具的使用,掌握了古玉复制的技法。”
    1996年,黄斌荣从玉器厂出来,成立了个人工作室——玉麟坊。就在大家对知识产权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时候,他就将玉麟坊注册了商标,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现在看来,黄斌荣的超前意识值得肯定,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
    在玉雕厂,黄斌荣拿的是固定制工人的待遇,只要安心工作,可以在玉雕厂呆一辈子,对他的“出走”,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他是意气用事。
    “从玉器厂出来真正单干的,我是第一个。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以说是破釜沉舟,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从心底来说,我还是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成立个人工作室也是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没有了铁饭碗,摆在黄斌荣面前的是严峻的考验。
    90年代中后期,玉器市场并没有今天这样红火,在没有资金没有客户的情况下,黄斌荣只好从加工起步。回想起这段艰难的创业历程,黄斌荣依然感慨万千。
    “在玉雕厂,我当时每年的工资达数万元之多,出来单干后,最初每月只有一、两千的收入。这是一个很大的落差。一般人可能会感到后悔,但我并没有这么想。这是我自己做出的决定,成败与否都要去承担。中国有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态。”
    在黄斌荣的苦心经营下,工作室的运转逐渐走入了正轨。这几年,随着和田玉市场的升温,他做的仿古玉器受到了许多买家的青睐,名气也越来越大。在扬州,只要提到仿古玉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此时,他也可以全身心地创作自己想做的作品。
 
    “我的作品需要细细品味”
 
    在玉器厂,黄斌荣只做产品,不管销售,独自创业后,他要直接面对市场,怎么与市场对接成为他考虑最多的问题。
    经过认真的分析,他决定走精品化路线。
    要出精品,首先要保证原料的档次。为了买到好的原料,他可以说是不惜血本,只要是好料,他就买。直至90年代末,他家里的积蓄从未超过万元,可他却拿出了一大部分去买料。
    “我当时判断,和田玉原料会越来越少,价格一定会上涨。四年前,我将准备购买工作室的资金全部用来买玉石,现在,这些原料的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
优质的原料保证了作品的价值,而富有创意的构思和设计更是锦上添花,将作品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台阶。
    尽管在无锡、上海、广州等地开过玉器店,但经过冷静的思考,他依然回归到仿古玉器的创作中,华丽转身背后是他对美玉的恋恋不舍和那种永不服输的劲头。而在多年的创作中,他在仿古玉牌方面的摸索和实践终于有所成绩,并成为能够代表他个人风格的“招牌”。
    在创作中,黄斌荣继承了子冈牌疏密得当、线条流畅、雕琢精致的特点,并融合明清山水画的表现方式,用简洁的手法表现出玉的内涵,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味,在古朴中透露着精致和典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作品远看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却很有味道。这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在他看来,仿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它是在吸收前人理念和技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没有对古玉文化的深入了解,就不会创作出具有高古韵味的作品。
    “传承不是模仿,不是追求形,而是要讲究神,形似而神不似是最大的败笔。创新也绝不是形式上的不同。在研究古人的艺术构思,工艺特征,技法运用的前提下,能从中悟出其真谛,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以至对每块材料都能审其形,察其质,辨其色,会其意。”
    如今,他擅长的仿古作品古韵十足,往往连藏家都难以分辨。前年,他去义乌参加一个展会,有个藏家拿着一块玉牌说是清代的,他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多年前仿清的作品。
    黄斌荣以自己的努力实践以及对玉雕工作的热忱,加上对传统工艺深入细致的研究,把玉的钟灵毓秀,体现在中国古文化的底蕴中,为传统玉器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他的眼中,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个痴迷于其中的探索者,仍然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对玉的理解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丰富、去领悟。
 
    “离‘大师’这个称号还有距离”
 
    近几年,扬州市工艺美术协会每年都要对工艺美术师进行评选,对于此类评选,黄斌荣却很少参与,他的低调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但在他看来,原因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
    “我只是觉得自己还不够格,离‘大师’这个称号还有距离,仍需继续努力。”
    黄斌荣常给别人说,“书是我师,刀是我友,石是我主,我乃石奴”。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对美玉的尊崇,对玉雕事业的痴迷。作为一个玉雕师,能够以敬畏之心对待他所面对的材料,不得不让人为之敬佩。 
    “从事玉雕创作,心态很重要,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次,黄斌荣搭乘一辆出租车去办事,不慎将装有价值百万产品的提包遗忘在了车上,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最终还是没有找回来。在一般人眼里,丢了这么多钱一定会懊悔不已,寝食难安,但他却泰然处之,第二天依然和朋友品玉、喝茶、聊天。
    这种平和的心态让他在创作中始终保有一颗平常心,就在一些人跟风做时尚玉器的时候,他却依然在仿古玉的天地里默默耕耘,寻求着思想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惬意。而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化茧成蝶,完成了一次次新的飞跃。
    目前,黄斌荣的工作室有七八个学徒,这些学徒都跟他学了很多年。
    “我的工作室规模不会扩大,现有的人已经够了。对我来说,出精品依然是继续走的路。我的作品定位是中档消费群和白领阶层,虽然没有高档玉器那么大的利润空间,但还是有一批固定的客户群。”
    对于仿古玉器的前景,黄斌荣很看好。
    “仿古玉器的市场非常巨大,喜欢、收藏的人群众多。几千年来,艺人对于前人经典玉雕作品的制作技法、器型、纹样的仿制、借鉴一直传承至今,连绵不断,而且还会继续下去。我希望我的创作过几年就能上一个台阶,如果十年二十年后还有现在的藏友喜欢并收藏我的作品,说明我的技艺在进步。这是我所期望的。”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2011年 和田玉价还要翻番

下一篇:和田玉的美学鉴赏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