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猴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所谓“申猴”。 猴生性机灵、好动,其机灵,自不必多说,因为,猴与人类关系密切,通人性。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里就有文字反映猴的机灵,其好动,也显而易见,即便是被关进动物园的笼子里,猴也总爱跳上跳下。《白虎通》云: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工匠师绕不开的动物造型。而下面几件猴形配饰,就是周代时期猴形动物造型融入于生活器物中的经典作品。
猴面人形佩(图1)为青玉材质,高5.9厘米、宽1.9厘米、厚0.25厘米。周身全部受沁呈灰白色与黄白色。玉质较细,微透明。玉猴为蹲踞式,猴首侧视,头部盘有一龙,龙尾屈于猴头之上。颈部下也雕有一龙,臀部饰一龙首,头部盘龙的卷尾处有一个圆穿。出土后,玉猴的足部有残损。
猴形铜带钩(图2),长12.56厘米、宽3.88厘米、厚1.52厘米、高2.09厘米。正面通体作浮雕母猴形象,攀援动作,姿态灵巧。猴体跪伏,左臂向前上伸高举,看去明显长于右臂,屈爪弯回巧妙形成钩首,似单臂挂于树上,右臂向身后弯曲持尾。猴子缩首侧目,圆脸短毛,高鼻隆额,下颌突出,尖嘴紧闭,深目鼓睛,双耳侧立。昂胸伏身,上体裸露,巨乳高耸,似戴叶状胸罩。下身着有短裙,上缘外翻,并以斜线为饰,下缘则以较大花朵为饰,翘臀撅尾,动感十足。右腿前屈踢至胸侧,左腿屈膝跪卧向后,爪尖触及尾根。长尾弧曲接近环形,尖部及腕,握于右爪。正面通体鎏金,光泽耀眼。背部素面,没有鎏金,露出绿、褐铜锈,设有圆形钮。此件猴形带钩,具有典型的战国风格,其以动物灵猴为饰,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机敏可爱,灵动有神,保存完好,金光璀璨。
猴形铜带钩(图3),长9.36厘米、宽4.04厘米、厚0.65厘米、高1.25厘米。正面通体作浮雕灵猴形象,攀援姿态,小巧灵敏。左臂向前平伸,明显长于右臂,屈爪作为钩首。猴子缩首,侧目而视,圆脸稍尖,上宽下窄,高眉粗长,甚有精神,眼窝较深且大,鼓目凸睛,鼻梁较高,鼻尖缺失略显微塌,弧口尖嘴,双耳向上,似有某种专注或警觉。右臂向下伸出,肘部略微弯曲,胸前臂弯有一飘带呈“S”形缠绕前臂。臀部浑圆,微鼓上翘。双腿弯曲,露出指爪。头发、眉毛和胡须错银装饰,眼睛、鼻子、嘴巴及耳朵,则以错金工艺装饰。并以勾云纹图案与错金银工艺,装饰衣纹及肢爪等其他多处部位。该钩背部光素平整,没有其他装饰,露出绿、褐以及红色铜锈,中部设置矮柱圆钮。钩钮圆面饰以一周错金银弦纹及3个涡状云纹。整器造型线条流畅,充满动感,生动写实,憨态可掬,错金银工艺交错出现,采取色块相间、大刀阔斧地做整体装饰,使用线条精心刻划、表现局部细节,以突出重点部位,更显富丽堂皇、典雅名贵,可达典藏水准,堪称奢华美品。
“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无论炕头、墙头、码头、槽头、口头,乃至寺庙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先生”的位置。“猴文化”已经形成一种观念形态,古往今来,在广大农村和城镇市民的底层文化中独具特色。它的内涵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的原发性,反映出庶民百姓鲜明的是非观念和趋利避害的精神需求。
(原标题:周代人的“侯”文化)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